馆藏古籍善本

古籍知识讲座第四讲

2017-5-14 16:04:27 最后更新
阅读

普及古籍知识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——古籍基础知识讲座

第四讲:古籍分类

    古籍分类是根据书的内容与其他显著属性特征,分门别类系统组织古籍的一种方法,是古籍整理工作中的重要手段和方法,是熟悉古籍、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。

一、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简况

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,由刘向、刘歆父子先后主持,对图书进行分类。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《七略》。将图书分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;南朝宋时王俭的《七志》继承刘向父子的分类方法,又有发展,增加图谱类,成为“七分法”,又附道经、佛经,实际上是九类。至于梁阮孝绪的《七录》真正实现了七分,晋荀勖的《晋中经簿》则把古籍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四个部。唐初的《隋书.经籍志》吸取荀勖四分的成果,将群书按照经、史、子、集分为四部,将道、佛放在集部之后,将四大类又为四十小类,为四部分类法确立了规范。《隋书.经籍志》的四部分类法是魏晋以来图书分类法的总结,标志着荀勖四分法的成熟,图书分类领域开始了以四部分类法为正统的新阶段。此后,宋、元、明、清历朝,无论是官修目录还是史志目录、私藏目录大多遵循四部分类法。至清乾隆年间修《四库全书总目》,成为集四部分类法大成者。将经部分为十类,史部分十五类,子部分十四类,集部分为五类,共四十四类。各类下又根据情况进行复分,使古籍分类法更加完善。新中国成立后全国789家收藏古籍的机构联合编制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》,共分经、史、子、集、丛五部,本质上仍然在沿用四部分类法。

二、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》分类法

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》分类法整体分为经、史、子、集、丛五部,各部分类,有的类下又分属,属下又根据情况进行复分,具体类目如下:

经部,收录的是儒家经典。主要包括十三经、古乐、文字等方面书籍,以及解释经书的著作。十三经包括《周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春秋左传》、《春秋公羊传》、《春秋谷粱传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、《尔雅》、《孟子》。

史部,主要收录的是各种体式的史书,如纪传体、编年体、纪事本末体、别史、杂史、史表等,还包括地理著作、职官、政书、目录、金石类等。

子部,收集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的著作。此部范围广,收书也比较复杂,有哲学书,也包括算术、天文、生物、医学、农学、军事、艺术、宗教的著作,也包括笔记小说和类书。子部中还有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书籍,如相宅、相墓、占卜、命书、相书等及其有关书籍。子部书大致相当于今天学科中哲学和科技两个门类,在四部中收书范围最广。

集部,收历代诗文集、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。一人著作的集子称别集,多人著作合编一起的集子称为总集,集部以文学书为主,但又不限于文学书。


丛部,汇刻两种以上的图书,有汇编丛书、地方丛书、家集丛书、自著丛书。


(本讲座内容参考二00九年九月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《古籍培训讲义》)